2017 年 9 月 12 日,Google大中华区总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这是近半年来,这位Google高管第二次走近中国的校园。
上一次是在今年 6 月 28 日,演讲的题目是《AlphaGo & AI for Everyone》,昨晚在北大的演讲与这一主题一致,以AlphaGo为引例,讲述了Google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探索。
从AlphaGo开始的人工智能热
2017 年 5 月,中国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与Google旗下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的对决,可能是中国大众眼中Google这家公司自 2010 年以来距离中国最近的一次。
但在AlphaGo来到乌镇之前,它的影响力早就已在中国引起了深入人心的变革——在中国狂热了近两年的人工智能,皆是因为 2016 年春AlphaGo与李世乭的那场大战。
许多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者都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AlphaGo的出现,他们的公司第一次被投资人理解,他们的产品第一次受到大众的关注。
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其实一直都在,但在大众和资本圈炒热的功劳非AlphaGo和Google莫属。
全世界见证历史的会场
许多人认为AlphaGo和人类棋手的对弈是一种对抗性的,但回顾整个AlphaGo研发、诞生到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石博盟认为“这其实是一种人类与计算机的合作”。
在整个对弈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工程师更深刻的理解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工作模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硬件算力上突破性的进展。而AlphaGo诡谲的围棋风格也为这个人类钻研上千年的游戏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2016 年,AlphaGo与李世乭对决时,使用了Google云上的 50 个TPU进行运算,每秒搜索 50 步棋, 100000 个落子位置。而到了今年与柯洁的最终之战,AlphaGo仅动用了一台独立TPU。
但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深入人心——经此一役,普通用户意识到人工智能是可以随时影响到自己生活的、资本方意识到人工智能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创业者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政府意识到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以前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甚至影响了它在中国的老竞争对手——百度也在今年上半年宣布了自己不再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让AI对每个人都触手可及。”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公司、学术机构和开发者参与到这场AI的浪潮中,并不只是因为AlphaGo在公众面前点亮了这一概念。
如何让AI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是石博盟演讲中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在硅谷这个话题有个更时髦的说法——人工智能的民主化。
如果一定要追溯,这一次人工智能热潮的起点并不是AlphaGo。而是从 2009 年开始,Google尝试将多层神经网络在学界的成就应用于翻译领域。
在之后的几年中,多层神经网络便在Google的各种产品中其实已经应用起来。但这并没有让人们感觉“人工智能来到我的身边”。
而真正让人工智能爆发的,还是当人工智能从Google的手中“泄露”到其它开发者手中的时候。
在演讲中,石博盟举了几个人工智能已经投入使用的例子:
比如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
这一项目最初动用了54 名医师对 128,175 张疑似患者的眼底照片进行人工标记,在用这些标记好的数据去训练一个 26 层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最终,机器在判断患者的准确性上超过了专业医师。
这个项目可以帮助易得视网膜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更早、更方便、更快的发现病变的前兆,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摆脱失明的诅咒。
比如在日本有农场用人工智能分拣黄瓜——
日本的一名汽车工程师Makoto业余时间利用TensorFlow为自己在乡下种田的父母打造了一台黄瓜分拣机,通过对黄瓜长短、厚度、形状、颜色、质地等性状的判断,这台机器能自动把黄瓜分为 9 个等级。
在黄瓜收获的季节,Makoto的父母每天要花 8 小时进行分拣,现在只需要将收获好的黄瓜倒进机器里就行——而造好这台机器的Makoto甚至直到机器做好都不会分辨黄瓜的好坏。
还有科学家利用深度学习系统建立了通过卫星照片来监测海牛活动的系统,用于保护和研究海牛这种生物。
这些课题看起来都与 Google“不怎么相关”,无论是医疗、农业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Google最初开发人工智能的目的。但当 2015 年 11 月Google宣布开源其人工智能框架之后,那些原本专注于自身领域与人工智能无任何关系的研究者们迅速的加入了这场巨大的变革。
紧跟Google,Facebook、微软也先后开源了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工具库。而中国,开发者除了可以利用Google开发者网站了解到TensorFlow之外,百度也公布了其人工智能开源框架Paddlepaddle。
你用到的推荐算法新闻客户端、扫一扫就能出AR效果的神奇App、网剧中由AI谱写的背景音乐、电商对购买行为的智能预测、大数据对交通拥堵的治理、通过卫星对公路破损进行检查、癌症的早期筛查甚至是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和经济周期的研究……
人工智能并不是某一项公司推出的某几款产品,而是通过开源的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场景中去解决一个一个实际的问题。
你觉得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离你很远,而现实中你其实已经被人工智能包围。
在中国,更是如此。
“Google一直都在”
2016 年 12 月,石博盟曾在时隔 5 年重启的谷歌开发者大会(北京)以“Google一直都在中国”回应了记者。
重新梳理一下过去的一年,公开报道中Google的身影,也许你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石博盟这句话的含义:
Google开发者中文网站上线,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安卓市场上活跃的开发者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通过开发者中文社区帮助中国的开发者更好的利用TensorFlow探索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以中文书法美学为基底,与Adobe联合开发了更适合高分屏和WebFont的中日韩衬线(Serif)字体,同时适配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和韩文;
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乌镇的人机大赛,推广围棋文化;
Google翻译的中国区App升级到搭载神经网络算法的最新版本,帮助中国出境商旅用户和外国到华游客更方便的沟通;
Google参与工信部下属泰尔实验室关于中国安卓推送国标的制定;
报道称,Goolge开始在中国招募更多的技术成员,组建人工智能团队;
为更多的中国创业者提供了从技术、分发、推广、盈利的全生命周期出海业务;
除此之外,石博盟也澄清了此前关于“Google中国团队主要是营销和出海业务员工”的传言:
虽然并没有公布中国团队的具体数字,但石博盟透露在Google的北京和上海两家分公司的人员总和,依然保有着一家中国中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规模,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员是与技术相关的工程师。
这些中国的Google程序员们一方面将Google在人工智能和移动开发领域方面的最新成果本土化到中国的开发者中去,另一方面也承担了Google全球产品的重要职责。
在Google全体中国成员的努力下,Google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出海口。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围棋之外,其实 Google 的线上博物馆(Google Arts & Culture)项目自 2013 年以来已经接入了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 28 个中国大陆境内的博物馆,收录 24,785 件藏品的高清大图,让不方便来中国的游客、学者一览中国文化。
石博盟说:“现在的中国,是探索AI发展的最好的地区和时间。”
相比欧美,中国在对待人工智能这件事上资本、企业、学界和政府的合力更大。中国在三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国有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中国企业有着海量的数据储备,中国的开发者还有着快速原型开发和产品落地的能力。
根据Google的官方统计,在广受欢迎的 Python编程语言在线软件知识库PyPi上,TensorFlow的下载次数超过了 90 万,其中15%来自中国。
而比起欧美,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更为积极。中国政府更愿意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那些原本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社会成本才能办到的事情,比如:保护环境、高效的医疗、节省能源以及更多尚未发现的问题。
这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是莫大的帮助。
“我来到中国已经有 4 年的时间,充分的意识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一旦有合适的激励企业就会蜂拥而至。”
在评价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时石博盟说道。
“但AI与已经完全成熟的互联网业务不同。每没家公司都在试着去在更多的领域运用新的技术去解决问题。AI能为人类带来什么的上限可能是由人类的想象力决定的,因此人工智能的竞争时代还远没有到来。所有的公司都在以开源、技术共享以及学界论文的形式进行合作。”
所以,不要再问搜索什么时候回到中国了,因为Google已经不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